德国人的“歧视精神”

作者: 更新时间:2013-08-27 点击数:

通常从幼儿园开始,然后到了中小学,甚至上了大学以及在之后的职业生涯:歧视在学校和大学中稀疏平常。这是联邦反歧视处(ADS)得出的一项研究,据说已被提交给联邦议院。根据这项研究,四分之一有着外国背景的中小学生或是大学生感觉受到歧视。中小学生常常会因为其土耳其或是阿拉伯的背景而被辱骂。

联邦反歧视处为这一大规模研究进行了科学分析以及专家会谈并且评价了对联邦反歧视处和其他申诉点的咨询以及外部研究。这些数据对在儿童早期、在中小学和培训学校、在大学以及劳动市场中出现的歧视以及歧视风险的形式和范围做了概括。

同样根据这一研究,在师生关系中歧视也是常见的。一份450页的报告中举例到,一个有着土耳其姓名或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学生可能会得到老师较低的评分。有移民背景的家长也同样表达了在入学时遇到的的复杂化的要求。

同样6%的残疾受访者表示他们受到歧视、排挤或是围攻。残疾儿童的家长常常抱怨很难使自己的孩子融入到社会中去。

对成绩和动力造成的消极影响

同性恋学生也同样表达了在学校受侮辱的情况。根据研究,受歧视的经历对成绩和工作动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此外研究者对没有足够的独立帮助和咨询进行了谴责,这使得受歧视的受害者无处寻求帮助。

在入职和工作生活中,受害者抱怨由性别和年龄引起的歧视,以及在不被认可的国外获得的资格和对残疾人有所保留的情况。同样非德国出身背景的人在求职中的劣势也妨碍许多人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雇佣者一般相信,以上提到的那些人不适合在企业中工作。然而在劳动市场中显而易见的是,企业能从多样性中获利,而不是只盯着一个人的资格看,反歧视处是这么认为的。

“在德国这是第一次对教育和工作中的歧视展开如此广泛的调查”,反歧视处的女领导克里斯汀·露德丝说到。德国可能“长时间内无法”使得受机会不平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育的成果中来”。她只呼吁在学校和高校中设立独立的机构给予受害者即时的帮助。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