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不聪明,不过实践经验多。综合大学的学生吊儿郎当,但日后挣的更多。真的是这样么? 有关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总有这样那样的偏见。我们就在这里检验一下这些谣传是否属实。
偏见1:应用科学大学重实践,综合大学啃理论。
在现代大学体系建立之初,二者的确有这样的区别。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宗旨是尽可能多的传授实践经验。但通过学士(Bachelor)/硕士(Master)的改革,综合大学的教学也开始更多的倾向于适应职业需求了。
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践课程越来越多的被安排进教学中。甚至连以前几乎是纯学术性质的学科,比如东亚学都安排了职业相关的专业。波鸿大学就在学士阶段开设了“东亚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其中包含8周的工作实践,甚至直接去亚洲实习。
在工科学科中,综合大学历来对实践教学都很重视——当然理论学习的比重还是要比应用科学大学要高。
在学校的选择上,教学方式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学生们应该明了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往往会结成学习小组,而大学中则是数百人一同在大讲堂中听课。
高校信息系统(Hochschul-Informations-System)的数据也许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大学的师资力量紧张,50%的大学学生都对教学条件不满意,而在应用科学大学高校中,这个比例只有20%。
偏见2:大学的学生比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聪明
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尽管如此,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还是面对这样的偏见:很多大学的学生看不起他们。
这种偏见毫无根据——除非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过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的生源的确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在智商或学习成绩上,而是家庭出身。德国大学生联合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主要吸引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子女,而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则主要来自工人家庭。此外社会地位的不同,也决定着专业的选择。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师范或工科专业。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喜欢物理、天体学和音乐。高校中有83%的学生来自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只有23%的学生的父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
偏见3:大学的学生吊儿郎当,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业紧张繁重。
在改革后的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学制下,获得学士学位要拿到180到240个学分,硕士要90到120个学分,无论综合大学还是应用科学大学都是如此。
不过综合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习还是有所不同,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学里获得的辅导较少、学习目标不明确。大课的内容往往与练习、考试无关。而师资力量相对充裕的应用科学大学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偏见4:要想在综合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之间转学是不可能的。
在改革后的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学制下,学生们不必在综合大学或应用科学大学“一条道走到黑”。无论是在应用科学大学还是在大学毕业的学士,都可以得到对方的承认。大学不可以以学制不同拒绝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士毕业生攻读硕士的申请。
拒绝转学的状况在过去往往出现在科技大学中,但最近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观。不过毕竟很多学校的名额有限,而且高校可以自定录取标准。一般情况下,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多机会。申请转学的学生首先要符合对方学校的标准,还要通过入学考试。
以应用科学大学生海克(Michael Heck)为例,它在特里尔应用科学大学的信息学专业拿到了学士学位,而后他希望到凯泽斯劳腾(Kaiserslautern)的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后者的系领导先对海克进行了面试,并对他的学业进行了考察。“我们在应用科学大学学习的理论课比较少,但程序语言方面的实践很多。”海克说道,他最终获得了凯泽斯劳腾的科技大学的录取。不过他还要在大学补习几门学士阶段的课程。海克说:“这些课程要花费我一个学期里三分之二的时间。”
偏见5:应用科学大学都建立在小地方的城市,只有在综合大学里才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
无论是综合大学还是应用科学大学,现在都以国际化的教育为目标。规模较大的大学会在国外开设办事处,比如柏林自由大学就在纽约、北京和德里设有办事处。有些甚至会在国外设置分校,比如亚琛理工就在阿曼设立了分校。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在国际化上也毫不落后,虽然校园在小城市,却向世界敞开大门。
马格德堡-斯登达尔应用科学大学(Hochschule Magdeburg-Stendal)不但自己开设多门国际专业,还在约旦的安曼按照德国高校的标准建立了“德国-约旦大学”(German Jordanian University)。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博罗尼亚中心(Bologna-Zentrum der 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的联系人诺伊豪斯(Patrick Neuhaus)表示:“一些应用科学大学在国际合作和国际教学项目中获益良多。”
在高校信息系统的一项调查中,2005年度,40%的大学毕业生和30%的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都表示曾获得过海外学习的机会。大学学生一般会在外国大学中进行交换学习,而应用科学大学学生则主要是去国外实习。
偏见六: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上大学。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至少在刚入职场时,应用科学大学学生比大学学生更有优势。根据《明镜周刊》在2007年的调查结果,几乎在所有专业中,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都比大学毕业生更快找到全职工作。尤其是工程师类专业的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几乎是全部的被用人单位录取。
而且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被录用后,会更快获得升迁:根据高校信息系统的统计,毕业五年后有三分之一的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而这个比例在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五分之一。
但在有些公司里,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却升迁无门。比如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或者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我们希望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能投入到商业咨询的事业之中。”后者的新闻发言人如是说。而且在高级经理人群体中,也很少见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
在公司董事会主席以下的高级领导层中,相对于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很高。Dax股票的30家顶尖德国公司老板,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有些甚至还有博士学位。奥迪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施泰德(Rupert Stadler)是他们之中少数的例外,他毕业于奥格斯堡应用科学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
偏见7:大学毕业生挣的更多。
在即将消亡的旧学制中,大学毕业生的确比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挣的更多。比如,同为企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工资为41244欧元,而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则为38286欧元。在机械制造专业,前者的年平均工资为44346欧元,而后者为42350欧元。
即便是进入职场后5到10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仍然领先于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在这个阶段,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每年可以获得59565欧元,而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只有54064欧元。在机械制造专业,前者为58396欧元,后者是55309欧元。
但在新出炉的学士毕业生中间,无论是来自大学还是应用科学大学,工资都差不多。工资的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还拥有一个硕士文凭(Master)。
偏见8: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水平低。
尽管这个偏见几乎牢不可破,但的确与事实不符。很多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题目都紧扣经济界的需求。他们与企业的合作十分紧密,因此也得到了更多的研究资金。2006年联邦教育部更是启动了“研究在应用科学大学”(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的资助项目。
国家每年为此投入3000万欧元,分别流向三个不同方向: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研究;培养新一代工程师人才;促进新科技的发展。
当然,这3000万欧元与“精英大学”项目的19亿欧元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德国大学在该项目中从联邦和地方获得了大笔资金。共有39个研究生院,37个研究小组和9所大学分享这笔巨款。该项目的目的是让大学中的尖端研究具备国际竞争力。
让应用科学大学不满的是,他们无法直接参与精英大学项目。只有少数几所应用科学大学通过与大学的合作,从中分得一杯羹。政府正在考虑扩大精英大学项目的资助范围,但应用科学大学想要获得与大学对等的高额资助还遥遥无期。
偏见9:应用科学大学想改名提升品牌。
从前应用科学大学一般称为“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随着学士/硕士新学制的引入,应用科学大学开始玩起文字游戏,极力摆脱自己的旧名字。比如达姆施塔特应用科学大学(FH Darmstadt)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英文的“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和德文的“达姆施塔特高校”(Hochschule Darmstadt)。但该校强调自己改名并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综合大学,而是为了在国际上表明自己的高校身份,而不是什么职业培训学校。
而大学则更愿意保留他们原有的名字,尽管新学制也带来了更多的实践课程,使大学比以前更加倾向于实际应用。法兰克福大学董事会主席施泰因贝格(Rudolf Steinberg)坚持大学的办学方针:“大学的基础不能以职业应用为导向。”他建议大学新生仔细考察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提供的专业设置:“如果你决定在法兰克福大学上学,你就一定要清楚,我们虽然也提供学士课程,但它绝对不是完全以职业应用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