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学

关爱留学 > 德国留学 > 专业介绍 >

德国音乐鉴赏:贝多芬的愤怒与柔情

谈起德国音乐,没有人能绕开这个伟大的名字: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这位作曲家1770年12月生于波恩,1827年3月卒于维也纳,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激起了贝多芬的创作热情,那段时期的作品尤其的慷慨激昂,个性鲜明。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被后人称为“乐圣”。 

失聪的悲苦深渊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担任宫廷歌手的父亲并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他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贝多芬极具音乐天赋,8岁时首次登台,11岁就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787年,他来到维也纳,开始跟随海顿等人学习音乐。因遗传性中耳炎,26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听力开始受损。这对一位天才耀眼的音乐家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从1796年至1800年,贝多芬的耳聋越发严重,不仅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折磨。为了使自己的残疾不被人发现,他尽量避免与人见面。由于他一直隐瞒着这个秘密,导致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把他看成一个“疯子”,一个“音乐界的怪胎”,一个有着极高音乐天赋却行为粗鲁的人,人们甚至无法正确的理解他作品中“愤怒”和“激昂”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说去体会这份“慷慨”和“激昂”了。

他是如此的孤独,如此渴望被理解却又怕被怜悯;孤傲避世成了他保护自己自尊心的处世之道。然而想想他带给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这样的音乐真的仅仅来自于一个心怀怨恨的、愤怒的灵魂吗?一直到贝多芬最后的日子里,他才开始向朋友和亲人们坦呈心迹。

“把我看做心怀怨恨的、疯狂的、或愤世嫉俗的人,这真是污蔑了我。”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的信中抗议世人对他性格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六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我怎么能让人知道我的听觉出了毛病,这感官应该比音乐界中任何人都更好!所以倘若你们看见我孤僻自处,请你们原谅我。我本已遭受灾祸,又因之被人误解,这对我是加倍的难受。”倘若人们把这位伟大的音乐大师当作一个普通人看待,或许他因耳疾造成的暴脾气和孤傲的性格能更好的被世人接受。 

孤独的灵魂讴歌欢乐

除了疾病缠身的痛苦,贝多芬的感情道路也是颇为坎坷。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丽埃塔•圭恰迪尔,并为她谱写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在贝多芬心里,这是两年来初次遇到的“幸运的日子”。他给友人的信中说:“这变化是一个亲爱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爱我,我爱她。”《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慢板,在绵延的三连音的重复下,出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像是对他的爱情的叙述,平缓且亦有波折。但朱丽埃塔却于1803年与他人结婚,贝多芬在这令人绝望的时刻,曾写下遗书表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又一个充满柔情的作品,这首作品被后人猜测是写给他的一位女高音学生伊丽莎白·罗克尔又或者是他的女学生特蕾莎·玛尔法蒂。这首回旋曲式的作品流露出了贝多芬对爱情甜蜜的憧憬。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内心是如此的单纯且充满幻想——即便他早年贫苦,即便他疾病缠身,即使他感情失意——他对爱情的单纯和热情仍流淌在不朽的旋律之中,那惊心动魄的魅力久久不散。

贝多芬去世前,曾写过一封神秘的情书,信中表达了深挚的爱意,但没有注明地址和收信人。后人一直在猜测他的爱人到底是谁,甚至将所有跟他曾近有过密切接触的女人都分析过了一遍,却没有最终的结果。电影《永恒的爱人》讲述的就是人们对这封信的猜测。这封“不朽的情书”现在被封存在柏林图书馆里,待后人去感受这段神秘且又刻骨铭心的爱恋。

贝多芬的一生坎坷崎岖,与命运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他留下了铿锵磅礴的乐章震撼人心,也用柔情和悲悯安抚着这个世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在如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贝多芬是我呼吸困难时的空气,是我梦寐以求的大自然,是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所渴望的宗教,是在黑暗之中朝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的一个窗户。 ”

拓展阅读:德国九大国立音乐学院预科>>>

(责任编辑: )

    出国留学在线评估表

    请准确填写下列表格,我们会尽快安排关爱留学专家为您解答.

    必填项目

    姓名:
    电话:
    地址:
    最高学历:
    外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