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图书馆:天堂的模样(一)

作者: 更新时间:2012-02-07 点击数:

 

 

 

沿着巴黎老城的塞纳一马恩省河顺流而下,船至东南部第13区内,便可见右畔矗立着的智慧殿堂——法国国家图书馆,又称密特朗图书馆。它们宛如四本打开的巨书,每幢以L型形状设计;四“书”相对,又构成一本完整而更壮观的书。回想起来,两次在巴黎的流连和探寻都是从拜读这四本巨著开始。

 

第一次远眺它的面目是在1993年11月,那时虽未完工,但四座大厦已巍然伫立,初具气势。当时的法国社会对这个尚未出世的图书馆巨人并不宽容:部分人指责80亿法郎(约100多亿人民币)的造价将加速法国的经济危机;部分人怀疑网络化的时代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图书馆巨人;还有人抱怨图书馆钢和玻璃结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工程几次面临停工,法国国家图书馆如同一位倔强却沉稳的巨人,默默地躺在旖旎的塞纳河畔。

 

这座图书馆属于1988年法国国庆日密特朗总统宣布的“建造世界最大的、最现代化的图书馆”计划,35岁青年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的设计方案一举夺标。虽然建造过程历时九年,历尽波折,但密特朗顶住多方压力,甚至拖着病体亲自为竣工剪彩。1997年,这座世界图书馆的巨人终于站立起来,面向公众开放。

 

2006年5月,再次顺着塞纳河的流水无声地靠近它、翻阅它时,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巨人——地上18层、地下4层的楼群成为了巴黎的航标,所有人能从遥远的地方望到这四部书,从而认出法国国家图书馆并确定它在城市的方位;所有人在巴黎的阅读活动都是从进入图书馆之前阅读这四本巨著开始的。

 

船行靠岸,从塞纳河边登上52级木地板台阶,来到一个全部由木地板搭起的矩形广场,广场有八个足球场大小,四角是那四幢高人云端的玻璃大厦。其实,从踏上河岸的刹那,我已经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因为它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完全是一副法国式的宽容、开放的姿态。

 

走进广场,才知道方才远眺所见的四座大厦仅仅是建筑群的地上部分。作为一个仅提供阅览、不提供外借的图书馆,它的灵魂——阅览室原来深深地藏在地下。从木地板中央向下看,脚下是一片绿色的森林,围绕这片绿色森林是两层阅览室,这便是图书馆的下半身。乘露天电梯向下,抵达这片阅览区,在入口处接受了保安人员的安全检查。

 

深入阅览区后,发现整个建筑群内浓密的森林都与阅览室以玻璃相隔,玻璃之城的森林中栽有从诺曼底森林移来的松树、白桦、橡树等。因为玻璃相隔,无法进入,近在咫尺地观察它却又触摸不到它;像是人造的,却又可望不可即,宛若蜃景。我能看到树叶轻抚的姿态,又听不到枝杈摇曳的声音,无声胜有声。同伴说这片森林象征着宁谧的伊甸园,可得而不可即;又象征着人类的思维和智慧,瞬息万变而悄无声息。

 

森林为阅览楼提供了最理想的视野,周围的阅览室似乎不在城市之中。刹那间似乎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身处赏心悦目又充满文化气息的隐修仙境。阅览楼中有两个主阅览室,分别有两个足球场大。第一层阅览室向初级读者开放,再深入一层是供研究人员专用的阅览室,只有达到规定文化程度方可进入。在那里你就到达了森林的底部,透过玻璃看到树根和土壤,它们象征着不断地汲取和文化的沉积。你可以尽情阅读文化典籍、声像记录,进行专题研究。所有这一切在强化着这座建筑最惊人特色——抽象化和象征化。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