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日前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相适应,近年来,我国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攀升。2011年度,我国各类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比上一年上涨38.08%,大幅高于出国留学人数19.32%的上涨幅度。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共有81.84万名海外学子选择回国发展,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72.02%。
归国留学生的就业形势究竟如何?他们的就业困惑与预期是什么?在日前举行的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归国留学生、招聘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海外求学经历难成高薪就业砝码
洽谈会上,记者发现,具有海外硕士或博士学位者的比例超过了80%,他们中的大部分对自己薪酬水平有明确要求。“税后每月7000元吧!”在英国取得双学士学位的王晓龙说,“在北京生活包括租房、生活、交通费用,最低也得这么多。”“父母花那么多钱供我读书,工资最起码要能对得起他们的投入。”在澳大利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张思的想法,代表了很多海外留学人员的心声。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告诉记者,如今有超过一半的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的确是好事。但是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多,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也面临巨大挑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海外留学经历能否成为撬动高薪职位的砝码?此次洽谈会上,多数用人单位将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放在考核的首位,“海外留学生”的头衔似乎并不吃香。
“我们招聘的是普通银行职员。第一年不限岗,一年之后再重新分配。”中信银行的招聘人员拿着一摞刚刚收到的简历说,“对简历进行筛选,再通知他们参加后续笔试和面试,整个过程和国内应届毕业生招聘没有差别,薪酬方面也没有差别。”
“近两年,我们的招聘需求基本没有变化,但是人才供给量非常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博]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的李明说,“留学生的视野要相对广阔一些,但是科研能力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我们会有很多考核和评审,主要看应聘者的能力是否突出。”
对于当前这种供大于求的国内人才市场形势,白章德建议,“留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一定要有相对客观的评估,不要太挑剔,要先就业,再选择满意的工作。”
信息不对称易增就业选择盲目性
“上学期间,对于国内企业的招聘信息只能从网上去了解。”张思告诉记者,“但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很有限。”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比,不能及时、准确了解企业招聘信息,对国内人才市场、企业用人标准不了解,让不少留学归国人员就业遭遇水土不服。“他们的最大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由于长年在国外学习,对于国内的用人单位和薪资水平没有直接的跟踪,所以找工作时存在一定盲目性。”白章德表示。白章德建议,“回国留学生要多做功课,把握国内就业形势,深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岗位职责和薪资水平。”
在日本留学的本科生小李明年3月才正式毕业,她告诉记者:“国内高校有就业服务中心,会为毕业生举办企业校园招聘。但我们没有这些条件,只能靠自己了。”那么,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信息通道如何打通?海外人才与企业该如何顺利对接?“留学服务中心举办这次招聘会就是为了弥补留学生的就业信息不对称。”白章德说,“要招聘到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各地政府和企业也要多下功夫,丰富官方网站的相关信息,拓宽招聘渠道,更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特征。”
民营企业和京外单位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记者从现场发现,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央企业招聘展位上出现应聘者排长队现象,但民营企业和京外单位的招聘展位则几乎无人问津。
“为自然科学类人才提供30万元到100万元、为人文社科类人才提供10万元到30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提供120平方米住房一套及安家费5万元到10万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招聘展位上,记者看到该校对“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丰厚待遇。然而,招聘会从开始到结束,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位咨询的留学生寥寥无几。与之一墙之隔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原因何在?“高校对应聘者的要求相对要高,起码要具备博士学位。”李明分析,“同时也要承认,来应聘的人少,跟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应聘的留学生都将目标锁定在央企和事业单位,并且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场一位招聘人员表示。
“根据当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回国留学生应降低预期,找工作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大城市,也欢迎他们去支援西部的发展。”李明表示,拓宽求职视野,走出北上广,归国留学生也许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更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