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欧学分互认,教育交流再上台阶

作者: 更新时间:2017-01-13 点击数:

 

人民日报布鲁塞尔、巴黎、伦敦1114日电)欧盟委员会教文总司文化政策主管尤莉安女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开得很成功,双方达成多项共识,相信欧盟和中国政府在学分互认和人员平衡流动方面会有新的突破,从而使欧中人文交流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提高中欧高等教育体系兼容性,消除中欧高校人员流动障碍,实施结果导向教育,中欧双方2013年启动了中欧调优联合研究项目,开展中欧课程学分互认试点研究。目前,项目一期已顺利结束,项目二期已正式启动。中国已与意大利、德国、法国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中国与欧盟国家签署了80多项双边教育合作协议,中欧在华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574个。

“现在我们已经在教育领域有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促进学术合作,扩大学生学者流动规模,为我们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寻找一种共同语言。”欧盟教育、文化、青年和体育委员瑙夫劳契奇日前表示,欧盟将与中国一道共同推进中欧调优联合研究项目,以扩大欧盟与中国的双向留学规模。“教育和年轻人决定着欧中关系的未来,加强教育交流可以促进我们相互认知和理解,从而搭建欧中关系健康发展的心灵沟通桥梁。”

为了推动中欧学生双向平衡流动,瑙夫劳契奇在北京参加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时宣布,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中国窗口项目将向更多中国学生学者赴欧学习交流提供资助,2016年该项目就向500多名中国留学生提供资助,同时向500名中国大学学者赴欧交流提供资助。

“学分互认制度是核定学历、学位,计算学习量,认定学生在国外培训学习经历的重要工具。”陈宝生表示,近年来,中方一直鼓励和支持与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学生交流,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已成功在校际间开展了学分互认的试点。“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加强同欧方的政策交流与沟通,推广试点院校的成功经验,借鉴欧方学分转换和激励体系建设中的良好做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