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政策论坛 创建世界的高等教育区

作者: 更新时间:2012-07-11 点击数:

 

 

 

2012年欧洲高等教育区部长会议暨第三届博洛尼亚政策论坛日前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本次论坛以“博洛尼亚进程之后:创建并连接国家、地区与全球高等教育区”为主题,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创建对世界其他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影响,分享世界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据了解,来自欧洲高等教育区47个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学历认证机构等近70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学历框架在学历认可中的作用这一话题吸引了论坛的发言和讨论。哥伦比亚教育部副部长让维·波特洛先生、南非资格署等代表认为学历框架作为教育和培训体系所产出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最佳表现方式,可将国家的人力资源筹备体系和人力资源社会认定体系相关联,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变革和质量提高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者的指导工具和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工具,能够促进社会的终身学习。

 

本次论坛发布了《第三届博洛尼亚政策论坛声明》(简称《声明》)。《声明》指出,应努力建设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教育体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学术流动的平衡性,有效减少学术流动的阻碍,如学历资格缺乏透明度、学生缺少资金、学历认可困难以及行政手续繁琐等;应建设更加强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促进其相互合作,这种合作会促进国际学术流动与学历互认;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观念应成为提倡终身学习、实施学历认可、认可前置学历和增强学历可读性的基础,不同国家应在认可学历和促进就业方面多交流经验。

 

据了解,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力量的驱动下,欧洲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计并实施了“高等教育区域化国际发展项目——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以回应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的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启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2010年布达佩斯与维也纳会议宣告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正式建立,标志着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且学士——硕士——博士三阶段学制结构的改革改变了欧洲各国学制时间长短不一、学位名称复杂多样、彼此教育结构难以衔接的面貌;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的全面推广使欧洲47个国家上千所院校拥有了统一的衡量学习成果的工具;欧洲质量保障注册系统及其遵守的质量保障准则为欧洲提供了共同的质量保障平台,为学术流动、院校互信、教育透明提供了保障;欧洲高等教育区学历资格框架搭建了宏观的学历结构,使不同国家、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历资格相互衔接。

 

博洛尼亚进程的经验对于中国参与亚太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区域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11年,亚太地区各国在东京签署了新的亚太地区学历认可公约,即新《东京公约》。中国是亚太地区学历认可公约修订的发起国,也是最早在《东京公约》上签字的国家之一。中国应利用地区公约搭建的学历认可平台和专业机构联系网络,积极参与亚太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