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多样化入学选拔模式,以大学自主选拔为基础、各种选拔方式相互补充,体现出选拔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从一次考试到多元化选拔1946年,日本开始战后教育改革,大学自主选拔得到法律的认可。1947年至1978年间,大学选拔考生主要依据各校自主实施的学力考试结果。这种方式虽然尊重了大学自治的传统,但由于当时日本的大学间、高中间的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却没有一个保证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相应大学的合理考试体制。1970年12月,大学入学者选拔方法改革会议提出了实施“共同一次考试”的构想,目的在于缓解激烈的入学竞争。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审议报告认为,实施共同一次考试并没有缓解考试竞争,原有的考生过度集中问题引起的分层现象、大学序列化状况、考试竞争畸形化和过热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妨碍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考虑到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的社会公共性问题,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听取了相关人士对共同一次考试改革的意见之后,确定了改革的基调:共同一次考试要改革,但不必废止。1990年,“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简称中心考试)开始实施。中心考试主要为国立、公立大学招生提供参考,私立大学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在选拔时,各大学可自主决定中心考试结果在选拔标准中所占的比重。此后,在推行中心考试的同时,也将面试、小论文、实践技能考查、推荐入学、归国人员特别选拔、社会人特别选拔等方式纳入新的选拔模式当中。1997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二次咨询报告提倡导入综合评价考生能力和适应性的AO(入学担当事务局Admissions Office的简称)入学选拔方式。一般入学选拔以国立、公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更倾向于推荐入学和AO入学。多样的入学选拔方式一般入学选拔是依据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考试成绩、自主实施的学力考试成绩和高中调查书进行选拔的方式。以东京大学为例。2009年,东京大学的一般选拔依据中心考试、大学学力考试和高中调查书进行。中心考试结束后,东京大学实施“分离分割”式的学力考试,考生分为前期和后期,各两次,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报考。推荐入学是通过他荐或自荐、大学参考各种资料进行选拔的一种方式。在推荐入学中,大学对考生的报考资格有一定的要求,如有些大学要求必须是第一志愿、高中期间所有评价的平均值达到4.3以上等,大学自主决定选拔的标准和参考的资料。2009年,大阪大学的基础工学部招收推荐生。按学校的规定,该校推荐入学可以不参加该校的第二次学力考试,但要参加大学入学中心的考试。选拔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换算之后的中心考试成绩、高中校长推荐书、高中调查书、自我推荐书选拔合格者;第二阶段是对初期合格者的面试。选拔时根据上述两阶段评价、考核的结果决定是否录取。AO 是负责招生业务的大学专门机构。AO入学于1990年由庆应义塾大学从美国引进,是以综合判定考生的能力、适应性、意欲以及目的意识等为目的的选拔方法,而非学力检查。AO入学取消了普通的学力考试,代之以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习惯、基本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统一与多样的结合日本现行多样化大学入学选拔,不同于战后大学的完全自主选拔,而是以包括一般选拔、推荐入学等选拔方式在内的多样化选拔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学入学选拔主体可以分为一般选拔主体、推荐入学选拔主体、AO入学选拔主体、归国子女及社会人员选拔主体。这些主体的选拔活动,既有共性,又有各大学或学部的各自特点,在将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同时实现选拔主体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各主体采用不同的方式选拔考生,且可以自主确定选拔标准,因此相应地出现以不同比例或形式参考学业考试结果、学力考试结果、高中调查书、面试结果以及各种书面材料等的多种选拔标准。大学通过不同的选拔标准, 选拔出不同类型的考生, 实现选拔对象的多样化。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08年各大学的选拔方式中,选用一般选拔的大学相对较多,选用推荐入学、AO入学等各类选拔方式的大学也占有不小的比例,体现出日本大学入学选拔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