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大陆被高温覆盖,整个中国似乎都进入了“烧烤”模式。据媒体报道,很多市民反映天气预报不靠谱,如天气预报36℃的时候,实测温度高达45℃。有专家指出,气温预报确实低于城市居民体感温度,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已经不能跟上城市扩张步伐和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未来亟待推出更精细化的预报。更加人性化的天气预报广受期待。
日本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与中国并无太大差别,主要包括天气、气温、降水概率等部分组成,更细致一点的预报则包括穿衣指数、洗衣指数、洗车指数、带伞指数、体感温度指数等。但日本天气预报的人性化还是在很多方面表现了出来。
首先,天气预报非常精确和具体,最普通的天气预报也精确到三个小时,朝日新闻网站提供的天气预报分别具体到0时、3时、6时、9时、12时、15时、18时、21时,这样一来,民众就可以更方便地为次日工作、生活做好准备,起码可以基本预知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的天气并做好准备。更有一些新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可以精确到具体位置,时间则可精确到10分钟。当前中国的天气预报只是预测第二天整日的天气,如预报北京雷阵雨转晴,也许是凌晨雷阵雨,清早就转晴,也许是下午雷阵雨,傍晚转晴。针对这两种情况,民众需要做的准备西当然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少在中国居住的日本朋友坦言,希望中国的天气预报能在时间上更具体一些,起码具体到上午、下午、晚上。
第二,细节体现天气预报的人性化。日本天气预报的次日气温预测不仅有
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数值,还会加括号标注与当日会升高几度或降低几度。如东京明日气温预报结果为最高气温31(+3)℃,最低气温25(+2),民众不用太多思考,就知道明天会比今天热两三度,对明天的气温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而在当前盛夏时期,多数媒体的天气预报都会有中暑指数,提醒民众注意降温防暑。如NHK晚间天气预报的预防中暑信息预报还用了脸红流汗的卡通人物来形象地说明中暑指数的高低。
与地震一样,日本天气预报发布及时,尤其是雷电、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时,信息会通过电视屏幕、收音机、手机等方式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市民。由于体制的不同,日本没有专门的地震局,所以日本的地震信息播报也是气象部门的工作。也许正是由于日本多地震、多台风等恶劣天气的缘故,日本的天气预报与地震预报一样,能做到细致和尽可能的准确,并且能够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提供信息,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与中国一样,日本的大城市同样存在热岛效应。同时,体感温度受温度、湿度、风速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报,所以日本的一些天气预报会给出体感温度指数。但欧洲很多国家都在天气预报中会明确预报体感温度,所以有不少日本人呼吁应提供体感温度的预报。不过,当前日本已经出现了一些软件,可以较为精确地计算出次日的体感温度。
天气预报也是体制的体现,日本的天气预报没有城市的特殊化:首都东京并不会在城市序列中被特意排在首位,更不会报两次。曾有去过中国的日本朋友很不理解地问我:中央电视台每晚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中,北京的天气预报为什么要报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