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中国履新一周的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史芬娜教授于12月10日接受了环球网记者的专访。虽然到任仅仅几日,但多年从事中意文化交流的史芬娜已经对两国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未来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她介绍说,中意两国在教育及文化交流方面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她还提出,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继承。
力求突破瓶颈,更大范围推广意大利文化
直到现在,整个欧洲地区仍然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之下,严酷的经济环境自然会给文化的推广活动带来一定限制。史芬娜一开始便提到了意大利用于文化活动的经费被大幅缩减。不过,史芬娜仍然保持有一份自信。她说:“虽然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制约,但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仍然会继续举行一些比较受欢迎的文化活动,如每周一次的电影放映活动等。”她还介绍说,2013年文化处将在中国举办意大利电影节和系列音乐纪念活动。此外,继意大利“文艺复兴”展览之后,文化处或会于2014年启动新的展览活动。
除了选择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做推广活动外,史芬娜还计划让意大利文化深入到其它城市。她说:“除了北京以外,我们还计划在天津、重庆、成都或是大连举行一些活动,以加深各地人民对意大利文化的印象。”
为了突破经费的制约,史芬娜还提到了与企业的合作计划。她认为,文化与经济并不孤立。史芬娜说:“希望能与在华的意大利企业或中国企业一起探讨合作事宜,也希望企业给予文化处一些好的建议。文化处也愿意从文化角度帮助意大利企业真正进入中国社会。”
中意两国教育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随着中意两国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史芬娜还就此介绍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她说:“以前大部分是语言专业的意大利学生到中国留学,而现在却有很多经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华学习中文。他们认为,这样会对将来的择业有好处。”对此,史芬娜认为,中意两国还应该在现在基础上扩大教育合作。
在接受采访中,史芬娜仍旧不忘其教育工作者的“教授本色”。她笑着说:“我还是一名教师,观念依然离不开教育。”据她介绍,意大利从小学至高中的历史、文学等教材中提到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她认为,意大利有关机构应该为学生们“多开一扇窗户”。“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意大利应在此方面做出更大的改革。”
同时,史芬娜认为,意大利方面同样有责任向中国人民推广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意大利文化。她说,对于意大利,很大中国人只熟悉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3个主要城市的文化,对其它地区的文化则相当陌生。而实际上,在意大利于1861年实现统一之前,意大利半岛内有很多小国家,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当然,这需要我们去组织一些活动,帮助中国人民了解并熟悉意大利的民间文化和历史。”史芬娜强调说。
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
史芬娜曾于1981年到中国求学,之后多年致力于对中国的研究,是一位非常知名的汉学家。她曾经担任都意大利都灵大学东方语言系汉语教授、意大利都灵市孔子学院院长及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主任。已与中国结缘30多年的她形容此次来华工作就好比“到了家一样”,未曾有丝毫的陌生感。
从学者到官员、从在意大利推广中国文化到反向地向中国人民推广意大利文化,史芬娜的工作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与挑战。然而对于这一转变,记者从史芬娜优雅闲逸的神情中看到了她的自信与坚定。她在话语中同样也透露出十足的信心:“我认为,越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就越能做好这份工作。虽然刚到中国,但是我对北京和中国很熟悉,没有陌生感,如同在家里一样。”
30多年的学习与研究让史芬娜对中国的巨变感受较为深刻,同时她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感到惋惜。她说:“我最初到中国学习的时候,那时中国社会虽然较为落后,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较强。然而,如今在中国大城市生活的一些年轻人一味学习与模仿西方世界的各种习惯。”对于这一现象,史芬娜深为叹息,她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中国一些城市“很难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根”。她强调说:“一些中国年轻人忽视了传统文化,这是个大错误。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肩负着传承历史的重任,人们不应忘记自己的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