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小提琴》的魔咒
以时间和空间穿插手法拍摄的电影《红色小提琴》就像一个魔咒那样,将克雷蒙纳这座在时代的变迁和动荡下沉睡的古城唤醒。在有意无意间,从电影里流露出来的那股古朴和神秘氛围深深将人们吸引。而我,就是因为电影而来,芸芸众生中的一名……
夸张地说,克雷蒙纳和米兰是两座比肩而立的城市。它们之间相隔虽然只有80公里,但是这两座城市在风貌和氛围上,却让人感觉天壤之别。前者的幽静质朴和后者的喧嚣时尚,因为这微妙的距离而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当我站到被初夏晨阳照耀的群众大广场正中央,面对着宏伟的大教堂时,我简直觉得自己刚从时光隧道里走来——离开了雍容华贵的物质社会,走进了一个宁静的精神世界。
克雷蒙纳是一座充满了故事的地方。它曾经一度在无休止的争夺下一波又一波地兴衰。不管是从字面上的记载,还是在建筑风格上遗留的痕迹,都娓娓地向人说起那段混乱的过去。历史,就像一缕幽灵缠绕在这座城镇里。走在以卵石铺成的小道上,耳边若隐若现的提琴试音声,让人感觉就算是呼吸,也能呼吸到那丝属于历史的气息。
满城尽闻提琴声
克雷蒙纳是现代小提琴之乡,同时也是古今音乐家的手工小提琴制作圣地。克雷蒙纳是现代小提琴之乡,同时也是古今音乐家的手工小提琴制作圣地。自17世纪,阿马蒂(Amati)创造了第一把现代小提琴之后,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和瓜涅利(Guarneri)两位手工提琴制琴大师也陆续出现,称霸音乐界。至于为什么在几乎同一时候,在同样的小城镇会涌出名流千古至今的三大制琴家族的渊源,却没有人能够详细追溯。有人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这块一直以农业为主的土地才会在300年来,不断的战乱与和平中固守制琴工艺的传承,成为人们眼里一块手工琴制作的地灵人杰之土。就算今天,很多沉迷于手工琴制作的年轻人,都会因为这里弥漫浓郁的制琴氛围而来到克雷蒙纳开作坊。
提琴作坊主要隐藏在克雷蒙纳群众广场周边的小巷里。它是继这里的古迹之后的另一道风景。排列在小巷旁,大大小小的橱窗内一般都摆放着未完成的提琴。未经削砍和琢磨的纯木色琴身,让人发挥它在完成之后,光泽靓丽的无限想象力。
无数的琴坊橱窗,让漫步在小巷里的我走走又停停。一次冲动,我推开了一扇琴坊的门。因此与琴坊内那位正在埋头刨削琴背的年轻琴匠相识。消瘦且文质彬彬的Luca在闲聊中告诉我说,他本来是一位中提琴手。因为想了解提琴的奥妙才选择了制琴这条路。后来,他禁不住爱上了这行,并且也爱上了这个手工提琴之乡—克雷蒙纳。他说,在小小的克雷蒙纳,共有150家琴坊。而散布在城镇内各个角落,在家里默默制琴的琴匠却无法统计。
年轻琴匠Luca
Luca是一位对自己很严苛的年轻琴匠。他制琴的进度很慢。但是他在制琴上的慢速度,却让他的琴去到很远的地方。除了欧美之外,在他手下诞生的小提琴也被中国台湾和日本的著名小提琴家看中。“小提琴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木质、形状、弧度和刨刻时候掌控的厚度,都能影响一把琴的音色。你知道我们的斯特拉迪瓦里吧?据说,再大的交响乐队,也只需要他制的一把小提琴就可以配合了。你想,他的琴有着多么强大的穿透力啊!”Luca说。稍对小提琴有些认知的人不会不知道斯特拉迪瓦里这位“小提琴之父”。就算是今天的克雷蒙纳人,也对他在提琴制作方面的成就引以为傲。为了纪念这位当地制琴大师,克雷蒙纳的各代艺术家把他和小提琴的形象雕塑成大大小小的雕像,然后再把它们竖立在城镇里的每个角落。
从Luca的琴坊出来,我又回到明亮温暖的阳光里。这位除了制琴还是制琴,生活单纯又简朴的琴匠,所坚守的制琴原则和热情,给我的震撼力是强烈的。他让我想起了《红色小提琴》电影中的制琴大师尼古拉。让我想起了电影所表达的宿命论。想起了克雷蒙纳在风雨中一直走到今天,手工琴制作的神秘使命。